名家讲坛第35讲|王本朝教授主讲“从中学到大学:文学的读法”
Body
5月21日晚上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名家讲坛第35讲,本次讲座主题为“从中学到大学:文学的读法”,由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。

讲座伊始,王本朝教授从学科专业间的差异出发,阐明相较于史学、哲学,中文专业更加强调对文学的感悟,从而指明中文专业需要注重语言的韵味、审美的的体验,并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素养和表达技法的积累与养成。随后,王本朝教授指出中学、大学两个阶段在文学阅读上的区别:中学的文学阅读是课程性的目标式阅读,以应试为主要目的,追求阅读感悟的一致性;而大学的文学阅读是专业性的素养式阅读,更关注过程性的积累和阅读感悟的差异性。
在分析差异并指明中文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后,王本朝教授继续讲授文学欣赏与研究的路径。首先是文本细读,要求能够品味出文本独到的语感,把握文本的细节;其次是史料挖掘,教授表示,当今时代社会的转向,已日益步入一个“文献时代”,因而不可忽视对研究材料的发现与利用,并要以足够的耐心与专注力对待研究;最后是观念的更新,教授以个人的研究经历为例,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学研究方法的侧重,强调研究者要把握时代的变化,培养出自己的创新性思维。
接下来,王本朝教授从方法论入手,进一步讲授如何文学阅读的问题。王本朝教授将这个内容分为三个层面:其一,是语言抚摸与对话,所谓的“抚摸”与“对话”,就是要增强体悟文本语言的能力,教授将文本表面的语言比作水分,而细致深入的阅读就是蒸水的过程,而对文学内在的思想情感的获取,好比水分沥尽后盐的重现;其二是自由体验与想象,在阅读中,读者与文学并非割裂独立的关系,需要读者跳出思维的定式,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,去理解作品的用意;最后是文本意义的关联域,该层面与研究者的知识面与人生经验相关,积累的东西愈丰富,参照的视角愈多元,对文学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更加地准确与自如。
不止于普遍性的指导,王本朝教授特别分析了两个具体的阅读案例,以便大家更清晰直观地体察出中学与大学在阅读层次上的区别。案例一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《雪》,相较于中学时对“雪”的形象、作者情感的简单化、刻板化的概括分析,大学的文本分析能够从主体性与依附性的角度,深入“雪”这一物象背后传达的“生命形态”差异,强化文本内容对“生命意志”的表达。案例二则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《背影》,中学分析囿于父子情感的圈地,而大学进阶的文学读法,要求阅读者去体会貌似波澜不惊的文字下回环往复的隐秘心事,以及看似单一主题背后表露的情感性、道德性、伦理性问题。总而言之,通过两个案例,教授向大家展示出专业性学习阶段必备的素养、对浅层次的阅读感悟的超越。
最后,王本朝教授对中学到大学文学读法的转变进行总结。从中学到大学,阅读不仅是时间性纵向的延伸,更是深度上的探索与挖掘,这要求阅读者注意对阅读经验的积累与反思,并在阅读中使自己的人生体验合法介入,最后达成入内出外的自由贯通。
讲座尾声,在座师生就文本细读的方法、学科研究的交叉与界线等多个问题与王本朝教授进行了交流与分享,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。